只有天地之理是永久的。

三亚区域管制中心开展英语基础培训

石景山区 2025-04-05 06:24:53 7757东林村安徽芜湖繁昌县

但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又不能脱离物理世界,所谓知识,还要对物理世界有所认识(这正是西方知识论之所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5]。一方面,人要正视现实,尊重传统。

三亚区域管制中心开展英语基础培训

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其体用合一之说,则进一步说明存在本体及其作用(即过程)是合一无间的。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又由理是形而上者,是生物之本,气是形而下者,是生物之具,推出理在气先。朱子说:有天地后此气常运,有此身后此心常发,要于常运中见太极,常发中见本性。

理气无先后与理在气先之说就是如此。朱子的理,有似于超时空的理念,但又不是理念论或实在论,因为理并不是事物之外或事物之上的独立存在,它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朱、陆二人都肯定德性是一切行为与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则,这就是所谓本心。

观此,则是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51]《语录下》,《象山全集》卷三十五,第28页。这样,穷理便具有客观认识的性质,可以说是一种知识之学。但是,如何实现人的德性,却是人自身的事情。

[1]《论语·阳货》,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5页。这场争论的实质和意义何在?这也是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

三亚区域管制中心开展英语基础培训

[46]《与李宰二》,《象山全集》卷十一,第5页。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大者一句,全无伎俩。见闻之知,乃物交物而知,非德性所知。程颢明确提出德性与知识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穷理当作知识去对待,穷理从根本上说是德性之事,不是知识之事。

争论的焦点是所谓简易与支离之争。[37]这就是说,学问须从外面的具体事物中求得,也就是从有形象的见闻之知开始,以求其义理。人之所以为贵,就在于通过格物穷理,认识到万物的生命意义,将其仁德施之于万物,消除主客、内外的界限,以仁心对待万物,这就是合内外之理。但荀子并未发展出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的较系统的知识学,而是发展了以认识人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礼治学说与化性起伪的人性说。

德性之知本来是一种道德直觉,朱子承认有这种直觉,但他认为,不能只靠这种直觉。因为问学的根本目的是明德性,是以德性为前提的,它不是泛指一切知识。

三亚区域管制中心开展英语基础培训

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朱子却滚在一起说,自然会引起争论。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

第三节尊德性还是道问学 初步明确了德性与知识的关系之后,接着就是如何实现即做的问题。《大学》的明明德,就是讲德性的,其格物致知之学,则是讲知识的。从人为的意义上说,则是仁者人也,为仁由己,即需要人自己去完成、去实现。因一事磨研一理,久久自然光明。但在陆象山看来,这是叠床架屋而适得其反,于身心性命不仅无益,而且是一种累。[3]《荀子·解蔽》,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五,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4页。

天地所以运行不息者,做个甚事?只是生物而已。这就是仁德的实现,也就是转识成智。

[48]《语录上》,《象山全集》卷三十四,第5页。[38] 朱子所说的这个道理,和他的理一分殊说,是同样的道理,即德性就在万事万物的发用中,因此,就万事万物的一意一理中求得,才能说是本末一贯,也才能说是道体之全。

孔子所说的仁,是人的最高德性,而孔子所说的知,则主要是人文知识。张载所穷的理,主要是社会伦理知识,但是,也有对宇宙自然界的认识,即穷神知化之知。

总之,在孔子思想中,知性及其知识是重要的,但又是从属于仁德的,而不是相反。析理、处事是在事物中辨析义理,在实践中谨守中庸,是致知的方法,亦即问学之事。不可将仁之本体做一物,又将发用底别做一物也。一方面,仁德是在处事接物中体现出来的,其间有很多具体关系和节目次第,如家庭层面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社会层面的君臣、朋友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的关系,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这些不同方面的表现,都是从不同侧面体现仁德的,这其中便有许多具体知识需要掌握,懂得了这些知识,仁德也就获得了有具体内容的现实存在。

……大抵仁之为义,须以一意一理求得,方就上面说得无不贯通底道理。[59] 二人都讲一贯,但在朱子看来,陆象山只讲一以贯之的一,却不讲万理。

[53]这些论述都说明,朱子不仅不反对立本,而且明确主张立本。其人性来源于天命即道德本体(亦是宇宙本体),故广大而高明,其知识则析理详尽而可行,故精微而中庸,这就是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62] 象山之所以认为不可,乃是由于所见不同,而不只是用力多少的问题。张载有知礼成性之说,认为通过对客观的礼(礼制、礼仪等)的认识,能够成就人的德性。

他提出识仁即先识仁体的方法,而不主张向外穷索,就是回到主体自身,认识自己的仁性仁德,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直觉。朱子重视方法问题,主要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即服务于道德实践,同时,也能看出他在德性与知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陆象山看来,本心之外无道,立本之外无学。他以本心为根本宗旨,在方法上则主张立本、先立其大者,这就是所谓尊德性。

但是,要使仁德光明通透,却要从知识开始。[17]《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62]《语录上》,《象山全集》卷三十四,第4-5页。从自然的意义上说,仁德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如同孟子所说,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不是为了纳交、要誉才如此。

以尊德性推动其道问学,以道问学促进其尊德性,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未有废其一而可行可飞者也[42]。要当使之有以交相滋益,互相发明,则自然该贯通达,而于道体之全,无欠阙处矣。

大展经纶网 Copyright © 2020 Powered by 大展经纶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联系QQ: QQ号 邮箱地址:42@qq.com